千秋集群的主力力量在完成寒素发电技术的关键攻关后,迅速响应科技爆发后骤然瞬息万变的科研进程,灵活制定计划,充分发挥各科研团队的探索主动性,在诸多方向多管齐下。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科技成果百花齐放,而最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科技当属如下三项:寒素激光,寒素-电磁推进,和寒子计算机网络。

 

基于寒子-电磁场宏观交互理论,利用寒素对电磁场的赋形效应,千秋二院研制出高密度寒素激光,在导光材料中得以以极低的损耗将电能输送跨越上千公里,以完成对能源的实时战略调度。一方面,输光线路的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寿命很长,有线传输经济方便可靠;另一方面,高密度寒素激光在空气中的衰减很小,长距离无线传输的损耗也完全可以接受,因此其在紧急调配电力以应对如启动城域电磁控制系统以进行城区规模的大型实验时充当了关键角色。在民生领域,使用寒素激光实时照射需要充电的装置,可以实现高效率高密度无线能量和信息传输。得益于万物互联工程的持续演进,给电与受电装置自动协调激光照射与接收方向,并会在可能被阻挡前或不能确定输电安全时快速终止输电。千秋二院坚信无线化的未来趋势,将继续优化发展该领域的工程设计,争取早日完成全部系统的无线化。

 

前寒灾时期的化学燃料推进难以长时间维持滞空,在阻力较大的寒素大气中使用价值不高。为了摆脱地面的束缚,千秋五院将寒素的赋形效应和吸/释能机制发挥到极致,历尽千辛万苦,挺过千夫所指的至暗时刻,终于证实了寒素-电磁推进的可行性。寒素电磁推进的原理是辐射推进,是一种有限无工质推进技术。区别于化学推进,该技术不消耗任何有形的质量,因而理论上只要系统有能量盈余就可以无限制滞空航行。然而,寒素电磁推进依赖于寒素富集效应,在大气层外将不再可靠,因而称为有限无工质推进,并不是可以作为境外飞行的技术。在庆贺空中长期长距离航行的可选项终于被发现之余,千秋五院认为,即便没有寒素,大气外航行也并不是不可能。他们提出,近境航行可以通过在高层大气中部署输能节点的方式,为境外航行器提供巨额的能量,使其可以以普通的电磁推进巡航。另外,他们还指出,原子裂解辐射和质子喷流技术等边缘技术也可以被看作是近无工质推进,作为境外远航技术的备选方案。

 

由寒子与电子的量子性质和寒子-电磁场局部耦合效应所衍生,千秋零院所研发的寒子计算技术作为电能计算的后继技术,展现出对后者的压倒性优势。寒子计算本身具有指数级的规模效率,较电能计算的多项式级效率有巨大优势。此外,寒子计算模块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耦合运算,寒子场的优异性质保证了耦合运算时的速度与保真度与单体运算相差的数量级并不大。因此,分布于泛土陆各地的大量寒子计算中心构成了整个泛土万物互联工程的新基础,在提供天量的计算能力与潜力的同时,公民的各式终端仅需要微小的寒子计算模块即可与计算中心或者其他终端进行极为高效的耦合通讯,因此并不需要本地的强大计算能力。尽管如此,大量的小型终端的寒子模块如果用于耦合计算,计算能力也相当庞大,因此闲置且在网的终端算力会自动进行协助运算。千秋零院仍在迭代研发更先进的寒子计算技术与算法,努力继续提升耦合计算与通信的速度,保真度,抗干扰性与互联拓扑效率,并继续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尽快扩容算力。

 

<To be continued…>